职工天地

《温家宝地质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7/2/23   浏览数:2428次   来源:职工天地  

       年初单位给地质人员每人发放了一本《温家宝地质笔记》,拿到书后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的。该书介绍了温家宝1968年至1985年在地质系统工作期间的工作、学习笔记。这本书似乎在讲述着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故事。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书,这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会催人奋进,助人成长。在拜读完本书后,有感于温总理浓烈的地质情怀,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经久不能释怀。
       1970年5月18日,他在日记里写道“现在,同事们都在打扑克。我不愿在那上面多费时间。”1974年4月28日,“昨晚,八个人分两桌打扑克,直到12点,唯我在烛光下孤坐,重新看几篇鲁迅的散文,也到那时才睡”。1974年5月1日,“今天是劳动节……晚餐结束,有的躺下休息,有的下象棋、打扑克。我和往日一样,总是看书。手头上的书不够,就反复读几遍。鲁迅的《呐喊》已经读三、四遍了。有时为了增进记忆,就抄书。他买了《中国通史》、《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刘禹锡诗文选注》、《王安石诗文选注》等,每到祁连山或北山出野外都要带上几本。我常常想,作为一名地质人,温总理他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国家领导人,正源于他孜孜不倦博览群书的阅读。看看自己、再看看身边的人,二三十岁之间的青年人在做什么?耐的住寂寞,忍的住喧哗,这是这些有所成就者的基本品质。
       恶劣的野外自然条件,也常常有危险。1970年6月的一天,他们遭遇了洪水。山洪暴发使数十年未上水的阶地边缘不断被水冲垮,而他们就住在阶地上。那一夜他们连续搬了三次家。第二天雨过天晴,沟谷被冲变形,堆满洪水冲下来的巨石,还有死去的骆驼。1979年4月10日下午五时骤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地昏暗。第二地质队五人迷路,一人丧命,一人下落不明。
       对于困难,他写道“我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山越高,意志愈坚;岭越远,胸怀愈宽。一个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定会到达光辉的顶点。”读到这里,我被温总理藐视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再次感化,心灵又一次得到震撼。
       对于我们地质队员来说,全书最吸引我们的是当年温总理的野外地质记录。在纷纷扰扰的当代商业社会,揽项目挣钱却成了地质队的主要目的之一,若找到矿也能让矿企满意。然而,严密的质量体系、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却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越来越远。这本书里的野外地质点记录、野外素描图、路线总结等就像一个个标尺一样让我们忍不住去衡量自己的不足。这种认真的工作态度难道不是他日后一步步走向总理位置的原因之一吗?
       我常常在想什么才是正确的地质工作态度?我想温总理用他的《温家宝地质笔记》给出了我最满意的答案。 温总理在野外考察中,从未定过一个“遥测点”,他宁肯多爬一两个小时的山,也要到实地进行观测;如今我们在野外工作,每年都会有专家给我们指导工作,每一次老专家们带着我们年轻人爬几个小时的山路进行矿点考察,看着他们汗流浃背但从不缺席的身影,我想我明白了,这是一种地质精神的传承。因此,我认为,严谨细致、不畏艰难,用汗水、用泪水换来的坚持,才是正确的地质工作态度。 
       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我们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作为后辈,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秉承好老一辈留给我们的好传统和精神。最近一两年地质行业开始下行,地勘投入收紧,地质队伍的生存再次面临挑战,但是我坚信只要有信念、有坚持,地质行业就不会衰退!面对低迷的矿业形势,让我们少一点畏惧与退缩,多一点责任与担当,弘扬“三光荣”传统、“四特别”精神,把工作当修行、当磨砺,披荆斩棘,勇立潮头,再创地勘事业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