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韶光 高山为伴--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时间:2017/2/23 浏览数:2372次 来源:职工天地
《温家宝地质笔记》于2016年3月26日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并在第一时间掀起了网上购书热潮。温家宝同志从地质工作岗位走向国家领导人岗位,是我们地矿系统的骄傲,作为地质工作者,我们都迫切的想了解温家宝总理从事地质工作期间的情况。我有幸拜读《温家宝地质笔记》之后,深受启迪,获益良多。 《温家宝地质笔记》是由温家宝的45本笔记汇总而成,大体分为四类:一是野外地质考察笔记,记录了他在祁连山、北山地区的找矿岁月;二是管理工作笔记,是他在甘肃省地质局和地矿部工作期间在不同领导岗位上工作的实录;三是调研笔记,记录了他在地矿部工作期间在东北、西北等地调研的轨迹;四是学习研究笔记,收录了他的部分读书笔记和撰写的学习研究部分文章。温家宝毕业后从事的1:20万祁连山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工作性质与我们现在全国范围进行的1:5万区调地质调查是一致的,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对温家宝总理的野外地质笔记感受很是亲切,对笔记中描述的地质现象感同身受。同样从事相同的工作,我从地质笔记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的是温家宝总理对地质工作的严谨认真,对知识的孜孜不倦追求,对祖国山山水水的情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所有这些故事或精神都犹如强大的电磁波冲击我的大脑,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并由此更加敬佩。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温家宝总理能够从基层一步步上升到国家领导人的岗位,是他靠对自己严格的要求、不断的学习、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宽大的胸怀决定的。从地质笔记中我们看到是一位有着严谨的工作态度,记录本上有精美的素描、工整的书写,对知识无限追求的一位同志,这给我们行业树立了非常好的标杆。同时也让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认识到自身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我们现在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人员少,任务量多,因此每天跑路线大多是为了完成工作量,野外记录大多只是分出了岩性界线点和对岩性的描述,很少记录构造和矿化信息,对于地质界线也未能去追索并找出有力的接触关系证据,有时遇到高的山我们可能会绕道而行。但是读了《温家宝地质笔记》之后,我们知道了同样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在温家宝心中,地质科学就是良知,他说我绝不能偷懒,否则我将痛苦不可释。文中这样写道:我在野外观察时十分细心,一丝不苟。为了定一个点,有时要跑一两个小时的山路,从不敢马虎。在行内,有“遥测点”的说法,即通过远远眺望,可以看到岩石、地层、构造。但如果去实地观察,就要攀很高的山,走很长的路。于是,有人就将远远看到的地质现象加以描述,并根据观察点附近的地貌特征在地形底图上定点了事。在野外考察中,我从未定过一个遥测点。因为我的良知不允许我那样去做。我决不能偷懒,否则我将痛苦不可释。哪怕多爬一两个小时的山,我也要到实地进行观测,认真地记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相比之下,我以前在跑野外路线中,也会遇到艰难的高山不去攀爬而遥测定点,对于每天的路线任务,总是着急的完成工作量而没有仔细的去观察每个点的地质信息,也很少对构造现象进行素描。但是今年看了《温家宝地质笔记》之后,我的懒惰思想也慢慢的丢弃了。因为我看到了一个优秀的人仍然这样刻苦努力认真的工作,脑海中就会浮现温家宝的语录:我深知,世间有些路非要自己去面对,自己去跋涉的。只要有目标,即使路再长再远,山再艰再险,也得咬紧牙关走下去。 这种通过小的事迹给我以能量和鼓舞的事件在地质笔记中还有很多。比如1971年,温家宝在甘肃北山进行地质调查期间,为了获得侏罗纪煤层资料,冒着生命危险,独自一人手抓辘轳绳下到80米深的矿井,做了一幅含煤地层素描图。地质调查研究的实践实现了他的誓言:“选择地质专业意味着我势必走上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攀登的不平坦道路”。这是温家宝总理心系当地人民,想造福当地,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当地人民用煤炭取代柴火,急群众之所急。还有他崇尚知识,追求上进的学习态度也深深感染着我。书中这样写道:同事们都在打扑克,我不愿意在那上面多费时间。我想,只有把别人玩耍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才能弥补我资质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努力从书中汲取营养,广泛涉猎书籍又勤奋锻炼的热血青年,他的这种追求上进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人学习。 地质工作是单调枯燥并带有危险的,但是在温家宝看来,并不仅如此,还有神奇和乐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喜欢层峦叠嶂的山峰。我们常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工作,每次上山,除了几个地质人员外,很少能见到人。有时,骑着牦牛或骆驼要走上一天。我一边走一边唱,把从小学会的歌曲都唱上一遍。空旷的山野,只有我的歌声在山谷里回响。我喜欢领略自然的奇趣。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托莱山后,远处又出现一道和天际相连的山峰,比托莱山高过1000多米,那就是班赛尔山。远远望去,山上的白雪连着蓝天,显得那么挺拔耀眼。山怀抱着云,云环绕着山,山在云中若隐若现,变幻无穷,神奇奥妙,宛如仙境。然而,大自然又是变化莫测的。早晨过沟时还是涓涓细流,清澈见底,让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捧起清凉的水,喝上两口,再洗洗脸。下午归来时,因上游冰雪融化或突降暴雨,沟内洪水下泄,波涛汹涌,让人望而生畏。 阅读这些文字,让我感受到同样面对的是高山险峰、山川秀水,温家宝总理能够平静从容地面对艰苦,在苦难的环境中保持尊严,保持心灵的纯净和美好,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这样的内心,有着常人的愿望和追求,也有着神仙般的诗意和广阔。文中说:我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山越高,意志愈坚;岭越远,胸怀愈宽。一个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一定会达到光辉的顶点。同样是山,对温家宝来说,是情怀,是对意志的考验。我们现在野外工作中,往往只感受到了枯燥与劳累,却失去了欣赏大自然的魅力眼光,失去了苦中寻找乐趣的斗志。而从《温家宝地质笔记》中,让我们学会了欣赏,学会了将枯燥危险的地质工作转化成对意志的磨练,对祖国山川的热恋,对心灵美好的向往。 “梦里常回祁连山,最忆荒野找矿时”,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辉煌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韶华时光,与高山为伴。有文曾言:一个人如果以高山为胸怀,今后他不管走向何方,其最终结果我们都知道他的归宿。我想这正是给我们年轻人在迷茫的人生中以启示,拥有宽广的胸怀,坚强的意志,进取向上的追求,乐观的态度,才能让我们在人生中拥有属于自己最美的回忆。 |